在中国历史上,喝酒与人际交往永远保持着微妙的联系。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酿酒技术,随之而来的就是酒文化,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你来晚了,罚酒三杯吧”,“三杯为敬,不然可不诚心哦”。为什么酒桌上会有连喝三杯的礼节呢? 何谓敬酒 敬酒也被称为祝酒,是指在正式宴会上,由主人向来宾提议,提出某个事由而饮酒。古时候,人们在饮酒时通常要讲一些祝愿类的话,有时主人和主宾还要发表一篇专门的祝酒词。 祝酒的习俗由来已久,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说法,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带有美好愿景的祝酒词。中国的传统礼仪向来是十分考究的,其中尤以敬酒之礼最为繁琐复杂,敬酒的次数、快慢、先后都是有讲究的。 何谓罚酒 “罚酒”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通常指多人饮酒时,未完成行酒令或因其它未完成事而败者被罚以饮酒。 说到罚酒,我们常常听到“敬酒不吃吃罚酒”的说法,尤其是在威胁对方时。这句话源自京剧《红灯记·赴宴斗鸠山》,其中有一段话——“鸠山(威胁他)老朋友,要是敬酒不吃吃罚酒的话,可别怪我不懂得交情!”,后人也就沿用至今。演变到现在,“罚酒”的理由五花八门,迟到要罚酒,讲错话要罚酒,未完成约定要罚酒,游戏输了也要罚酒,通常多带有玩笑的意味。 敬酒为什么是三杯呢? “连敬三杯”并不是随口说的数字,据《礼记·玉藻》记载:“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这便是古代饮酒礼节的佐证。 古人饮酒常常以“三爵酒”为礼。喝酒时,主人一定要先于客人饮酒,被称为“献”,这个礼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无毒”,可以放心饮用之意;主人喝完之后,客人也需要饮酒来回敬主人,称为“酢”,也称为“报”;最后主人为了劝客人多饮,自己必先饮以倡之,是为“酬”;之后客人也举起酒杯畅饮,就是“应酬”,以此来回应主人的厚意。这“三爵为度”演变到了今天,就成了为了表达敬意,需要连敬三杯了。 另外,“三”在古代哲学中具有圆满之意,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直到现在,几乎每一张酒桌、每一次酒席,敬酒、罚酒都以三杯为度。 关于“罚酒三杯”的由来 “连罚三杯”的典故出自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相约在某一天喝酒,关羽有事就迟到了。入席的时候,张飞已经是三分醉意了,张飞就斟了一杯酒递上去:二哥敬你一杯,算是对你迟到的惩罚。关羽知道自己理亏,就一口将酒喝了。张飞再次斟满一杯酒:这杯是为了我们兄弟的情分。张飞紧接着又斟满了一杯说,二哥,刚才我已经敬大哥一杯,现在该你了。随后张飞就笑着对刘备说:大哥,今天二哥来迟了,被我罚酒三杯,以后咱们就立一个规矩,凡事喝酒来迟的人,就罚酒三杯,如何?刘备点头说好 。此后便一直有了迟到罚酒三杯的说法,并流传至今。 古人讲究三爵即止,喝酒有度,因此罚酒三杯表示充分的道歉诚意。古往今来都不提倡过度饮酒,罚酒也只是起个警示的作用,三杯即可,不宜过量。 到了现代社会,酒桌上的连喝三杯已经成了酒友们用来调节气氛或者是劝酒的一种说法了。罚酒三杯甚至已经成了一种劝酒的方法,其实并不提倡这样做。因为饮酒过快有伤身体,好酒还需慢慢品饮才是。 |